產品中心
Product Center兔動脈粥樣硬化模型的建立方法多樣,主要通過高脂飼料喂養、免疫損傷、機械損傷或基因編輯技術實現,具體方法的選擇與研究目的密切相關。
品牌 | 其他品牌 |
---|
高脂飼料喂養法
基礎方法:新西蘭白兔、日本大耳白兔等品種常用,通過長期(8-12周)喂食含膽固醇(0.5%-1.5%)、豬油或蛋氨酸的高脂飼料誘導高脂血癥和斑塊形成。
特點:
優點:操作簡單,符合人類飲食誘導的病理過程,適用于研究脂質代謝異常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。
缺點:周期長(需8周以上),內臟脂質沉積嚴重,動物易繼發感染死亡。
高脂飼料結合免疫損傷法
改進方法:在高脂喂養基礎上,通過靜脈注射牛血清白蛋白(250 mg/kg)或皮下注射維生素D(500,000 IU/kg)加速斑塊形成。
效果:提升血清總膽固醇(TC)、低密度脂蛋白(LDL)等指標,1-2周內即可觀察到典型斑塊。
機械損傷法
球囊拉傷術:通過頸動脈或腹主動脈球囊導管反復拉傷內膜,聯合高脂飲食加速斑塊形成。例如,頸動脈球囊損傷后飼養8周可穩定建模。
優勢:斑塊位置明確,適用于研究局部血管病變和干預措施(如藥物或手術)的效果。
基因編輯技術
CRISPR/Cas9技術:構建PCSK9點突變或載脂蛋白(如ApoB、ApoE)轉基因兔,模擬遺傳性高脂血癥和動脈粥樣硬化。
意義:模型更貼近人類遺傳性疾病,為靶向藥物研發提供平臺。
復合模型(高脂+高糖)
糖尿病相關模型:高脂高糖飼料誘導胰島素抵抗和血液高黏度,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形成,適用于研究糖尿病與心血管并發癥的關聯。
生化指標:血清TC、TG、LDL、HDL等顯著升高是模型成功的關鍵標志。
形態學觀察:肉眼可見主動脈脂質條紋或纖維斑塊,光鏡下可見泡沫細胞積聚、平滑肌增生及彈性纖維斷裂。
影像學技術:MRI可非侵入性檢測斑塊位置和成分,準確率達80%。
優勢:
兔的脂蛋白代謝(如CETP活性、LDL主導)與人類相似,優于嚙齒類動物。
體型適中,便于手術操作和多次采血。
局限性:
需高膽固醇水平才能形成斑塊,易導致肝脂肪變性和動物早衰。
雌激素干擾:通常選用雄性兔以避免雌性激素的保護作用。
藥物研究:如調脂通脈方可降低斑塊內MMP-1/2,改善血管重塑;光甘草定通過p38/MAPK通路抑制血管內膜增生。
機制研究:利用轉基因模型探索脂蛋白代謝相關基因的功能。
影像技術驗證:MRI和病理對比評估斑塊穩定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