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中心
Product Center大鼠子宮內膜薄型模型構建是一種用于研究子宮內膜功能障礙、不孕癥及相關治療方法的實驗動物模型。
品牌 | 其他品牌 |
---|
大鼠子宮內膜薄型模型構建主要通過化學損傷法實現,其中宮腔內注射95%無水乙醇是主流方法。以下為詳細分析:
核心操作
乙醇注射:將95%無水乙醇注入大鼠宮腔,保留5分鐘可有效損傷子宮內膜。此方法利用乙醇的脫水與蛋白質變性作用,導致內膜層變薄、腺體稀疏、血管減少。
成功率與時間控制:5分鐘組成功率約70%,而10分鐘組因全層壞死(包括肌層和漿膜)被判定為失敗。
改進技術:新型裝置(如氣囊限位法)可避免開腹手術,減少乙醇泄漏和腹腔粘連風險。
病理特征
形態學變化:模型組子宮內膜厚度顯著降低,腺體排列紊亂,部分腺腔擴張成囊狀,上皮細胞由柱狀變為扁平狀。
分子標志物:VEGF(血管內皮生長因子)表達下降,ERα(雌激素受體α)減少,提示內膜修復與血管生成能力受損。
纖維化表現:部分模型可見子宮壁全層變薄及纖維化,α-SMA(平滑肌肌動蛋白)表達增加。
模型穩定性:有研究指出,乙醇法可能導致宮腔粘連,但認為大鼠動情周期短(4-5天)可及時修復內膜,因此未觀察到粘連。
造模效果差異:顯示乙醇法建立的薄型模型與對照組內膜厚度差異不顯著,可能與乙醇劑量、操作細節或評估時間點不同有關。
干細胞治療
BMSCs(骨髓間充質干細胞) :移植后顯著增加內膜厚度,上調VEGF、整合素αvβ3及LIF(白血病抑制因子),改善容受性。
MenSC(月經血干細胞) :通過漿膜下注射可修復損傷內膜,恢復腺體和血管密度。
藥物與生物制劑
電針聯合療法:通過調節整合素αvβ3、HOXA10等分子靶點促進內膜再生。
中藥干預:補腎活血序貫法可增加VEGF、Vimentin和CK12表達,改善內膜形態。
FGF1(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1) :通過激活自噬通路減少纖維化,促進內膜增殖與血管生成。
其他方法
富血小板血漿(PRP) :宮腔灌注可增加腺體數量和血管密度,提高胚胎著床率。
蜂王漿提取物:脂肪酸成分可上調內膜容受性相關因子,效果優于蛋白質提取物。
大鼠薄型子宮內膜模型的核心建立方法為宮腔注射無水乙醇(作用時間5分鐘),其病理特征與臨床薄型內膜高度相似。盡管存在操作細節爭議,該模型仍被廣泛用于機制研究和治療探索,尤其是干細胞與生物制劑的應用為臨床轉化提供了實驗基礎。未來需進一步優化造模條件(如乙醇濃度、作用時間)以提高穩定性和可重復性。